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便民服务
  • 关注我们
  • 社区新手

鱼米之“蘇” 走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复制链接]
江苏自古自然禀赋优良,生物多样性丰富,“江”即指江河交错、水网稠密,“蘇”代表草木繁盛、鱼米之乡。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新路子。


01.jpg


02.jpg


着眼有机体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十三五”以来,江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稳步推进生态保护监管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监管制度体系,有效遏制自然保护区破坏行为,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生态空间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自2018年以来,全省划定23216.24平方公里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22.49%。其中,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面积分别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8.21%和14.28%。在保护区域内实行最严格的准入制度,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一批重点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第一批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覆盖全省44.67%的国土面积。强化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一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拯救保护和原生境改造工程落地见效。初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信息管理智慧系统,建成太湖野外水质与蓝藻综合观测站、分子生物学监测实验室等,监测能力逐步增强。2020年正式加入“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地方政府联盟”,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工作经验交流。

03.jpg

生态保护修复系统提升。在南京市高淳区、宜兴市、徐州市贾汪区和常州市金坛区开展首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工程试点,大力实施全方位系统综合治理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等5大类59个工程项目。全面推进生态河湖建设,开展重点河湖污染防治与退圩还湖还湿工程。扬州等沿大运河地区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同文化遗产保护、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相统一,规划高颜值生态廊道建设,建设江苏“美丽中轴”。

长江生态恢复保护全面落实。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思想,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专项整治行动、经济转型升级、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等工作。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完成长江干流、水生生物保护区及所涉湖泊其他水域退捕任务,促进长江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04.jpg


标志性数据

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全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态功能稳步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不断提升,全省重点物种种类和数量较历史数据有了较大的突破。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总体趋势良好。2020年,对全省13个设区市77个县(市、区)生态环境状况开展监测。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5.2,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良”,较2019年无明显变化。13个设区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分布范围在60.7—69.3之间,生态环境状况等级均为“良”。


水生态质量总体稳定。2020年,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十三五”以来最优,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三大流域江苏段水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均为“健康”,13个设区市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均为“健康”。2020年对江苏省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开展的淡水水生生物监测,共记录到223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412种着生藻类、288种浮游植物、104种浮游动物,除浮游植物外均达到“较丰富”及以上水平。


生物物种群落丰富多样。2017年起开展的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试点工作共记录省内物种数6046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1651种,植物类型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宜溧山区和宁镇山脉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共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483种,其中鸟类尤为丰富,高达374种,占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77%;共记录到淡水水生生物2027种。根据经验,试点调查到的种类数通常占实际种类数的70%-85%左右,可以预测出江苏的生物物种数至少在7000种以上,表明江苏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物种及栖息地生态质量有所提升。


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成效显著。江苏本底调查共记录到珍稀濒危物种165种,其中陆生维管束植物52种、陆生昆虫4种、哺乳动物8种、鸟类82种、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7种、鱼类6种与浮游植物1种。以上本底调查的研究结果,有力证明了江苏省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与恢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有明显成效。


环境质量指示物种增多。在南京市溧水区无想寺水库及周边溪流记录到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马口鱼种群;2018年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灌河入海口燕尾港重新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四鳃鲈鱼,在淮安市盱眙县境内首次发现了11只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野生虎纹蛙成体。调查中江苏省共监测到137种蝴蝶,表明江苏省生态环境结构复杂,适宜蝴蝶类群栖息,蝶类物种较为丰富。


05.jpg


展望“十四五”

更大力度提升保护水平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更高起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更高质量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关键时期。要以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为目标,守护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继续推进全省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提高调查的覆盖面。在东部近岸海域、沿海湿地、西南部低山丘陵区、重点河流湖泊等区域开展典型调查,进一步摸清生物多样性特点与区域分布特征。加强物种数据收集和整理,编制《江苏省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并定期更新。


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省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主要包括沿长江、沿运河、沿海湿地滩涂区域,以及宁镇山脉等低山丘陵区域,构建“一横两纵+”全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强重点物种数据积累和物种特性分析,结合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编制《江苏省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名录》,并定期更新。


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将重点物种栖息地纳入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开展监管。对全省生态空间保护区域实现指标考核和定量管理,确保生态保护空间“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实施一批重大工程。聚焦长江流域及旗舰物种、滨海滩涂湿地及迁徙鸟类、露天矿山宕口、大运河文化带等,利用城市公共绿道、城区公园及水体等公共开放空间,开展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加大生态廊道建设。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以滨海湿地、长江沿江、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等水域和周边低山丘陵的生境破碎化区域为目标,通过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生态廊道,加强水域、林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严控外来入侵物种。建立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体系,编制外来入侵物种名录,根据风险级别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外来入侵物种预警系统机制,并制定应急预案,同步开发外来物种防控技术,提高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应急与监管能力。编制《江苏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并定期更新。


推进立法进程。加强对重要物种、遗传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快推进江苏生物多样性立法工作,健全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体系。

提高科研能力水平。建设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重点实验室及科研人才团队,推进对省环保科研课题科技成果与关键技术的转化应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质量评价与生态系统综合管理体系,加大对遗传资源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及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力度。

加强宣传力度。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公众参与模式,统筹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及公益组织,建立集宣传、科普、监督为一体的生物多样性宣传相关机制。以“5·22”“6·5”等纪念日为重要窗口,创新公众参与途径,加强国内外合作。设立特殊物种观察员,开展成体系的实地科普行动,引导参与生物多样性标识设计和投票等活动,努力做到全民宣传、全民关注、全民参与。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