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第1期 - 2024-04-28 更新全民话题

  • 便民服务
  • 关注我们
  • 社区新手

在大医院开了药,社区门诊到底该不该帮忙打针?

[复制链接]
近日,有消息称,一位高龄老人在大医院开了药,去社区门诊注射被拒绝了。这条新闻登上了热搜。

微信图片_20221209165510.png

很多朋友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碰撞非常激烈——

一种观点认为,老人家年龄大了行动不便,社区门诊因为不是自己开具的药物就拒绝注射有违人情,在服务态度方面也有欠缺。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区门诊在预防注射风险的设施和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确保老人家的注射安全性,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能得到及时救治,拒绝注射情有可原。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在大医院开了注射的药物,到社区门诊去打针是否真的可行呢?

01
针能不能打,回答起来可不简单

对于刚刚提到的两种观点,我们并不能完全说是谁对或谁不对,因为其实这是从不同立场、不同思考角度出发而得出的,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进行二选一。这事关乎患者健康、甚至是性命,可一点都马虎不得。

要不要打针这件事,由于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用药各有不同,难以一概而论。如果社区门诊对病人具体情况相对了解,具有注射的相关资质和条件,所注射的药物也都是相对安全,风险较低的药物,当然也是可以进行注射的。但如果对病人的身体情况不了解,或者本身就缺乏相关注射能力,或不具备救治注射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能力,这时采取慎重的态度,也是应该予以理解的。

可能有的朋友还是会有点疑惑,不就是扎一针的事儿吗?怎么这么多讲究?

02
注射给药,风险更高

说起“打针”,我们都不会陌生。很多时候生病了,我们都需要打一针。不过,关于注射给药,不管是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还是其他的一些注射给药方式,都比口服用药风险更高。

那么这二者有何不同呢?

口服给药是一种基础的用药方式,相对更安全。因为药物通过口服进入人体后,多数都会经过肝脏进行初步代谢,然后再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发挥相关的效用。这种肝脏的“首过效应”,避免药物直接吸收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风险,同时也是一种完全无创的给药方式。而且,如果口服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还能够通过洗胃等手段,迅速阻止药物的吸收。

而注射给药则不同。首先注射给药是一种有创的给药方式;其次,注射给药对药物的吸收也更加迅速直接。虽然从药物作用上来说,这样可能更为迅速和有效,但同时也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清除已经进入血管的药物很困难,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注意的。

所以,有一个用药原则是:能口服不注射,不管是肌肉注射还是静脉注射(包括“打点滴”),都不应该被滥用。

9738bcdea3bf3db8753db6b7d2a3c4a0.jpeg

03
注射给药,风险有哪些?

以我们最常见的静脉注射为例,它可能带来的用药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静脉注射是一种有创的给药方式,会造成静脉血管的创口,引发血管内膜的炎性反应,还有可能引起浅表静脉的炎症等问题。

  静脉注射需要较高的无菌操作要求,如果无菌操作不规范,就有可能通过注射针头或其他的器具引起创口感染风险。

  静脉注射需要结合患者身体情况及所用药物类型,控制滴注速度,如果滴注速度过快,就会造成血容量迅速增加,增加心脏负荷,另一方面,大量药物迅速进入体内,超出身体耐受性,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风险。

  虽然药品的质量控制越来越严格,但也不可能完全清除静脉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小颗粒。如果经常大量输液,会有更多颗粒随注射液进入人体,它们通常难以降解,长期滞留于人体中,可能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带来慢性的健康危害。

  极少数情况下,静脉输液可能引起高热、惊厥等严重输液不良反应,尽管确实很少发生,但这样的风险也应注意。

而对于注射给药,儿童和老年人则是更应特别注意的两大风险群体。

儿童的身体尚处于发育阶段,有些组织器官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尚不成熟,静脉输注药物进入体内,发生风险的概率也更高。

而老年人的身体对于药物的代谢吸收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对于药物直接进入人体的承受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在选择给药方式时,也应该结合情况,慎重选择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

另外,肌肉注射给药,则常会带来局部红肿疼痛,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硬结或紫癜等不良反应,因此往往用于免疫接种,平时给药已经比较少见了。

04
注射给药,这些情况下才用

到底什么情况下才应该使用注射给药的方式呢?以下三种情况,不妨考虑通过注射方式给药。

首先,如果存在病情危重,口服给药不能达到及时救治的情况下,通过注射给药的方式往往能够更快起效,达到紧急救治的作用。

其次,如果病人无法通过口服方式给药(比如严重的上吐下泻),而不进行药物治疗,又无法有效控制病情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注射方式给药。

最后,有些药物,口服给药因为消化系统的影响,会使药物失效,就需要通过注射的方式来给药。比如胰岛素等药物,目前还只能以注射剂的方式给药。
05
这2个误区,可别中招

说完注射给药的用药风险和用药原则,再给大家说一下注射给药的两个常见误区。

病情不危急的话,小孩子还是尽量口服用药为宜

误区一:孩子生病后打针“好得快”

这种“好得快”的思想,导致了很多输液滥用的情况。特别是儿童生病的时候,不管是感冒还是咳嗽,总是会有部分人提出赶紧打针,觉得打针就会好得快。打针输液,确实会让药物更快被吸收,但这并不代表会让病情更快好转,还有可能带来上述的多方面注射用药安全风险,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一种过度医疗行为。如果病情并不危重,能够通过口服用药控制病情的,还是应尽量选择口服用药,千万别让我们的急性子害了孩子。

误区2:老年人每年输一两次液能通血管

这种输液通血管的想法,看似说得通,可事实上,血管上的斑块都是在血管壁内膜下方形成的脂质“垃圾”,根本不可能通过输液来把它们“冲走”。液循环系统本身也是一个闭合的通路,通过输注葡萄糖或生理盐水冲洗疏通血管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况且,额外的输液还会带来感染、心脏负荷增加等多重风险,真的是得不偿失。

注射给药作为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有其风险和适用范围,应当合理应用。最后还是要强调,能口服不注射,而注射时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医疗单位,才能够更好地保证用药安全。

来源:科学辟谣平台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